(二)孝悌与人禽之辨 西方有学者看到:中国的价值观和西方民族国家有本质区别。
朱熹在其《答张敬夫书》中与张敬夫讨论中和义时说:而今而后,乃知浩浩大化之中自家自有个安宅,正是自家安身立命,主宰知觉处。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《大学》首章中说: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(新)民,在止于至善。
安身立命主要是要使自己的身心和谐、内外和谐,使自己言行符合天道的要求,至于衣、食、住、行等并不能对自己的身心发生什么重要影响,这种对待生活的态度也就是宋儒追求的孔颜乐处。可以赞天地之化育,则可以与天地参矣。言既自明其明德,又当推以及人,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。我们知道,孔子说:天何言哉?四时行焉,百物生焉,天何言哉?天的运行是自然而然的,百物的生长也是自然而然的,这说明孔子对自然的和谐的认识。在人类社会中,现在儿童有儿童的问题,青年有青年的问题,老年有老年的问题,人与人之间心灵上的隔膜,在日常生活中的互不了解甚至仇视,使人们失去了对人与人的和谐的追求,这样发展下去终将导致人类社会的瓦解。
我认为,这个观点是非常深刻的。人是指人道,即人和人类社会的道理。可以赞天地之化育,则可以与天地参矣。
儒家不仅仅认为自然为一和谐之整体,而此和谐整体之宇宙又是永远在生息变化之中,也就是说它是一刚健的大流行,因此人应该体现自然(天)的这一特点而自强不息,所以《周易》中说: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。进入 汤一介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和谐社会 普遍和谐 。力,恶其不出于身也,不必为己。使老有所终,壮有所用,幼有所长,矜寡孤独废疾者,皆有所养。
又说:道不行,乘桴浮于海。……言明明德、新民,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。
张载《正蒙·太和》开头说:太和所谓道。由以上四个方面,我们可以看出,由自然的和谐、人和自然的和谐、人与人的和谐、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所构成的普遍和谐观念,是儒家的重要思想。殀寿不贰,修身以俟之,所以立命也。在《周易》中,这种自然最完美的和谐叫作太和。
这就是说,在五十岁前是孔子认识天命的准备阶段,由五十岁起他对天命有了认识,六十岁可以根据宇宙的规律来辨明是非、善恶、美丑,等等,七十岁就可以做到什么都自然而然地符合宇宙规律的要求,也就是说达到了完全的天人合一的境界。后来的儒家虽然对天人合一的思想有所发展,但大体都是沿着孔孟的思想发展下来的。但普遍和谐观念作为一种观念说,无疑它对现代社会是有其正面的价值的。被儒家奉为经典的《周易》认为,在阴阳变化中体现了宇宙运行的规律,自然的运行是在元(自然界万物的起始)、亨(万物的生长)、利(万物的成熟)、贞(万物的完成)中进行的。
朱熹注说:新者,革其旧之谓也。这个思想的基础正是儒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。
周敦颐尝问程氏兄弟:寻孔颜乐处,所乐何事?宋儒对此多有所论,归结起来就是寻得一个安身立命处。在人类社会中,现在儿童有儿童的问题,青年有青年的问题,老年有老年的问题,人与人之间心灵上的隔膜,在日常生活中的互不了解甚至仇视,使人们失去了对人与人的和谐的追求,这样发展下去终将导致人类社会的瓦解。
这就是说,儒家认为每个人把道德修养好了,天下就可以太平了,所以孔子说:为仁由己,其由人乎?做到道德完美全靠自己,哪里能靠别人呢?对于这个建立在道德修养基础上的和谐社会,儒家称之为大同社会。但是人的道德和学问则是要靠人的努力来取得,涵养须用敬,进学在致知(伊川语)。这是因为,人和人之间以及人类社会也是应体现天道的要求的。为什么人有可能把天道推行于社会呢?因为儒家的主流思想认为人性本善,而人之善性来源于天之至善,如果人能充分发挥其善性,而使之实践于社会,那么就能把社会变成一理想的和谐社会。是故谋闭而不兴,盗窃乱贼而不作,故外户而不闭。本文虽然是从自然的和谐开始论述,但儒家关于和谐的观念是把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作为起点的。
太和就是万物之通理,故王夫之认为宇宙本来就是合同而不相悖,浑沦无间。故而儒家关于和谐的路向是:由自身之安身立命,而至推己及人,再至民胞物与,而达到保合太和而与天地参。
货,恶其弃于地也,不必藏于己。故寝蓬室,隐陋巷,披短褐,茹藜藿,环堵而居,易衣而出,苟存乎道,非不安也。
儒家是由通过道德修养达到自身的和谐而推广到人与人的和谐,人类社会和谐了,才能很好地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。晋朝的潘尼做了一篇《安身论》,其中有两段阐发了儒家安身立命的思想,他说:盖崇德莫大乎安身,安身莫尚乎存正,存正莫重乎无私,无私莫深乎寡欲,是以君子安其身而后动,易其心而后语,定其交而后求,笃其志而后行。
孟子认为要达到天人合一就应该存其心,养其性,以事天也。一个人如果能保存他的本心,修养他的善性,以实现天道之要求,短命和长寿都应无所谓,但一定要修养自己保持和天道一致,这就是安身立命了。要实现天人合一得靠人自身的努力。如果一个人能做到民胞、物与,他就可以达到一种身心内外和谐的境界。
其次,如果说儒家重视自然的和谐,那么可以说儒家更为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。这就是说,颜回对富贵和生死无能为力,但他却是一个有学问有道德的人,而且能在贫困中保持身心内外的和谐。
对自然界的过量开发,资源的浪费,臭氧层变薄,海洋的毒化,环境的污染,人口的暴涨,生态平衡的破坏,不仅造成了自然和谐的破坏,而且严重地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,这些已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生存的条件。人是指人道,即人和人类社会的道理。
孔子有一段话可以说是他追求天人合一境界的过程,他说: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。孔子说: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。
儒家这种主张天人合一、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,是基于不把人和自然看成对立的,而是把人看成是自然和谐整体的一部分,而且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。如果人不能把天道推行于社会,不如乘木船到海上去。在宇宙未分化出具体事物之前,宇宙本来就是和谐的,没有什么不和谐。太和见于《周易·乾卦·彖辞》:乾道变化,各正性命,保合太和,乃利贞。
今日的中国社会正在从传统走向现代,这是历史发展的要求,但在这个过程中也许不可避免地发生种种问题,例如我国社会目前存在的信仰危机、道德真空、贪污腐化、环境污染,等等,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,是不得不引起注意的时候了。由于片面的物质利益的追求,对自然资源的争夺、占有,权力欲望的膨胀,造成了国与国、民族与民族、地域与地域之间的对立和战争。
又说:有颜回者好学,不迁怒,不贰过。可见儒家所强调的正是由道德学养的提升,以求身心内外之和谐。
能尽物之性,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。所谓天是指天道,即宇宙的规律。
版权声明:本文为原创文章,版权归 池鱼堂燕网 所有,欢迎分享本文,转载请保留出处!